2014年9月22日至27日,国际动物考古学会(ICAZ)第12届世界大会在阿根廷圣拉斐尔召开。我所科技考古中心的李志鹏和吕鹏参加了本次会议,并与法国学者Jean-Denis Vigne(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学者Katherine Brunson(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共同主持了题为“The spread of herding across Asia”(“畜牧业在亚洲的扩散”)的分会研讨。
会议现场
国际动物考古学会世界大会是国际动物考古学界四年一次的国际盛会。此次会议的分会(session)的主题多样,深度反映了今天国际动物考古学的进展和研究主题。会议涉及的主题包括:动物考古研究的基础资料处理,如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处理方式的探索,动物考古资料的整合与比较分析,甚至还有一个专门讨论数字化资料的收集、组织与传播的圆桌会议;新的技术方法进展,如骨骼测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几何形态测量技术的新进展,3D技术在动物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分子生物考古学的研究技术进展与实践,以及动物牙齿分析对于古人活动的季节性、畜群的流动性研究、动物饲养管理的强化等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埋藏学的研究,至少有4个分会主题为埋藏学研究;动物考古学研究对于重建古代环境、生态的贡献,其中有的分会还专门从贝类来谈古代环境的重建、影响及管理;区域动物考古学研究实践,如南亚、大洋洲、中美洲、南美洲与北美地区、欧洲等地区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的进展和个案研究;特定生态区域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如新热带区的动物考古学实践,加勒比海沿海低地地区的动物考古学与民族动物学研究的新方法;针对特定时代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实践,如金属时代的动物考古学研究;重要动物与人的关系,如鸡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新进展,火鸡的饲养管理与开发利用,南美骆驼的驯化与传播及饲养管理的发展,新大陆偶蹄动物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特定类别动物的研究,如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专题,微体动物群的分析与应用,鱼类研究与古代捕鱼活动研究专题;家养动物的驯化与传播,如狗的驯化问题,东亚地区马文化的发展,动物驯化及其过程的重建等;古代畜牧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进展专题;动物次级产品的开发利用,如牛以外的家养动物的奶的开发专题;动物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题;动物考古学研究对于复杂社会研究的新进展,如复杂社会的食物供应,贸易与人群迁徙;猪与礼仪、宴会的关系研究主题;骨器研究专题,比如骨器等原材料的开发与制骨工业等。
会议现场
吕鹏做演讲
李志鹏、吕鹏等主持的“畜牧业在亚洲的扩散”分会,主题涉及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的草食性动物的驯化与传播,动物的肉、毛等动物产品的开发,古DNA、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等技术的应用实践等。国内参加该分会的中国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考古系、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生命科学院。李志鹏与吕鹏在会上还分别做了“古代中国腹地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羊毛开发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国黄牛起源的再研究”的发言。该分会的发言得到了其他国家学者的关注。著名动物考古学家如哈佛大学的Richard H. Meadow,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Jean-Denis Vigne,哈佛大学著名考古学家 Ofer Bar-Yosef等全程参与会议并与发言学者就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中国学者在国际同行面前很好地展示了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通过会上讨论和会后学术交流,就国际动物考古学前沿课题和先进技术开展广泛学术对话。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