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2年6月13日(周三)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会议室,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人类学系的迈克尔•理查德(Michael P. Richards)教授为在场的所内外学者和学生做了“利用锶同位素分析技术追踪古代人类和动物的迁徙”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袁靖研究员主持,他首先介绍了迈克尔•理查德(Michael P. Richards)教授的学术研究背景情况。迈克尔教授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系,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至今已在《Archaeometry》,《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近年,迈克尔教授又将目光转向利用锶同位素分析技术追踪古代人类和动物的迁徙方面,此次中国之行就带来了他领导的研究小组的三例最新研究成果。
报告会现场
首先,迈克尔教授简要介绍了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原理,之后,报告了他们通过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对现代北美驯鹿和野牛的迁移情况进行的研究表明,锶同位素分析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其次,他们将该方法用于对著名的尼安德特人的研究中,因为样品珍贵且稀少,所以,他们对样品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尝试性改进,采用激光剥蚀技术直接在牙釉质上采集锶同位素比值数据,大大减少了对样品的损伤。最后,他们与体质人类学者合作,对非洲类人猿牙釉质中的锶同位素进行了检测,再结合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证明南非类人猿群体中成年女性中大部分不是当地人,提示早期人类生活方式更接近黑猩猩。迈克尔教授的报告引起与会许多学者的兴趣,很多学者和学生就报告内容和自己关心的问题与迈克尔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结束后,袁靖主任进行了总结发言,对迈克尔教授的来访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对其出色的研究工作予以高度评价。会后,迈克尔教授一行参观了科技中心的扫描电镜实验室、环境考古实验室、年代学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等,与相关方面的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