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2年3月12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邀请,美国斯坦佛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中心教授伊安·霍德(Ian Hodder)和琳•麦斯凯尔(Lynn Meskell)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并分别在社科院考古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做了学术讲座。
12日上午,琳•麦斯凯尔(Lynn Meskell)教授在社科院考古所做的讲座题目为《卡塔胡由克(Çatalhöyük)的雕塑世界:物质性、流动性和实践》。卡塔胡由克遗址出土的雕塑资料,尤其1961到1965年的发现的人形雕塑和动物雕塑,引起了全世界学者的广泛注意。詹姆斯•麦拉特(James Mellaart)先生对这些雕塑的解释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学者对卡塔胡由克遗址出土雕塑的认识。
1990年代在卡塔胡由克遗址开始的田野工作试图通过运用新的方式方法来获取更多信息。现在,新建成的遗址整合数据库使我们能够估计堆积在建筑物、垃圾和墓葬中的雕塑的数量和类型。而遗址的堆积情况也反映了雕塑本身不能体现出来的流动和流通过程。和典型的“表现派”的或美学的雕塑研究方法不同,目前的研究倾向于研究雕塑的考古出土环境,尽量从堆积中获取与堆积形成过程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表明,雕塑的种类以动物雕塑为多,之前被认为是女神的雕塑也有可能是熊;而之前认为突出女性特征的雕塑,也可能只是对于老年人身体特征的一种描述。因此,卡塔胡由克遗址女神崇拜雕塑的观点受到挑战。另外,出土于房址内和房址外垃圾中的雕塑的种类没有区别,同样说明这些雕塑之间的功能没有差别,也不是用于仪式的,而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
最后,大家对讲座中提到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气氛热烈。
下午,伊安·霍德(Ian Hodder)教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做的讲座题目为《卡塔胡由克(Çatalhöyük)的社会变化:一个9000年前的土耳其小镇》。这个题目讨论的是国际考古队于1993至2011年在土耳其中部的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卡塔胡由克的田野工作成果,主要关注在大约1500多年时间里的气候变化、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和象征意义。卡塔胡由克遗址以时代早,面积大和各自独立的众多房屋紧密排列为主要特征。这些房屋都没有门,大家通过梯子从屋顶进入到室内。在大约1500年的时间里,这个遗址上积累了约21米厚,18层相互叠压的房屋堆积。这些房屋以共同的崇拜、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居住台地等模式聚集在一起,创造了土耳其早期城市生活的历史。
最后大家就房屋的共时性、饮食习惯、埋葬行为、艺术品功能和聚集原因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