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动态学术动态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
“早期城址:聚落与社会——区域政体的形成”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14-11-04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作者:本站记者    点击率:
  2010年城子崖遗址被列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全区域覆盖式调查以及重新揭开30年代发掘的纵中沟探沟,有了较为重要的新收获。为及时向学界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课题的新进展,推动对我国史前城址,聚落社会,早期文明起源、形成研究的深入,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项目组、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早期城址:聚落与社会——区域政体的形成”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山东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以及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山东省考古工作者以及中国考古网、中国文物报记者等近百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赵辉、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学海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主持,谢治秀局长、王巍所长、赵辉教授先后致辞。谢治秀局长在致辞中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言明城子崖遗址的再发掘,同时也是对大遗址保护的探索,同时提及山东省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即将实施的文化片区规划等举措。王巍所长回顾了山东地区史前考古发展的历史,认为山东城子崖遗址与河南仰韶遗址的发现共同构成了中国考古的发端,城子崖两段城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史前城址,为探讨史前文化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山东地区展开的聚落考古研究、区域性考古调查、多学科综合研究等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随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学海研究员做主题报告:《城子崖文化小区文明探源的几个问题》。张学海研究员是参加城子崖发掘的第一代人,他介绍了当年参加发掘的收获,并提出建议加强研究的方向:1. 城子崖聚落群的产生、演变、发展过程;2. 中心性聚落的发展变化;3. 城子崖聚落群典型中小聚落的研究;4. 城子崖中心群体墓葬的研究;5. 城子崖聚落群体社会性质的研究。
 
  会议分两个小组对不同地区早期城址所反映的区域政体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行讨论和比较研究,会议包括三大主题:(1)早期城址的发现与研究;(2)以城址为中心的区域聚落与社会的考古学研究;(3)跨区域的早期城址比较研究。
 
  第一组演讲题目如下:王守功:《山东地区史前考古的检讨》,许宏:《从城址林立到大都无城——中原腹地早期社会整合的聚落形态观察》,张弛:《大汶口——龙山与良渚大墓墓穴葬仪空间之比较》,王吉怀:《对早期城址的思考》,朱乃诚:《丹土城址出土玉器的文化传统》,刘延常:《山东省五莲县丹土大汶口、龙山文化城址》,袁广阔:《豫北鲁西地区龙山城址特征研究》,裴安平:《“区域聚落形态”批判》,张国硕:《早期城址城郭之制分析》,王青:《博爱县西金城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与研究》,高明奎:《鲁西南堌堆遗址的新收获:定陶十里铺北遗址的发掘》,靳桂云:《龙山文化农业与社会复杂化》,戴向明:《从龙山到二里头——中原早期国家的兴起》,孙周勇:《瓮城溯源——石峁遗址东门址与中国古代城防体系的滥觞》,方燕明:《禹州瓦店遗址龙山时期人骨和动物骨骼锶同位素测试结果的考古学观察》,张居中:《郑州商城植物遗存初步分析》。
 
  第二组演讲题目如下:李水城:《财富积累与社会复杂化》,王永波:《寿光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址的几点认识》,方辉:《聚落考古与区域人口研究——对汉代基层社会组织与聚落人口密度的思考》,易建平:《关于国家定义的重新认识》,陈杰:《良渚遗址群的都市化特征》,王立新:《关于“龙山时代”的概念》,李铭:《龙山文化与济南古城早期文化的发展》,方向明:《阶级社会下的统一信仰——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区域政体模式的探讨》,吴卫红:《安徽史前双城记:孙家城与垓下》,张海:《再论黄河流域的龙山时代》,王芬:《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的“权贵”形成——从大型墓葬出发》,王富强:《胶东龙山文化的新收获及初步认识》,栾丰实:《试论龙山文化遗址分布的区域差异》,邓聪:《史前山东玉器一些北方的因素》,夏正楷:《城子崖地区新石器文化分布的地貌背景》,孙波:《城子崖的发掘:龙山文化向岳石文化的过渡》。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考察了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考古工地、龙山文化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同时召开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监理组工作会议。
 
  闭幕式上山东大学栾丰实教授对研讨会从六大方面进行了学术总结:1. 龙山城址为主的新材料的研究。2. 其他新的发现。3. 从某个遗址入手,对早期城址展开综合性的研究。4. 国家起源和古代社会方面的研究。5. 环境和经济。6.其他方面。栾丰实教授还回顾了从城子崖遗址发现以来,指出山东地区考古工作正在由基础性研究转入对古代社会的综合研究,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了聚落考古、区域性调查、多学科合作研究等方法。
 
  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谈及了几点感想。1. 对考古学上的基本概念还需要认真讨论,如龙山时代、国家等概念。2. 如何将国外的考古学理论中国化还需认真对待,要与中国考古学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中深入理解。3. 山东地区考古工作在考古学文化序列、谱系建设上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随着新材料的增加,应该及时修正以往观点。4. 开展比较性研究,不仅要展开省内不同小区的比较研究,还要注意跨省的比较研究。5. 怎样运用古代文献。
 
  会议上学者们对龙山时代及早期区域政体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27号(100710) E-mail:kaogu@cass.org.cn
备案号:京ICP备05027606

您是第    位访问者

 
学术会议

“早期城址:聚落与社会——区域政体的形成”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 2014-11-04

  2010年城子崖遗址被列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全区域覆盖式调查以及重新揭开30年代发掘的纵中沟探沟,有了较为重要的新收获。为及时向学界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课题的新进展,推动对我国史前城址,聚落社会,早期文明起源、形成研究的深入,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项目组、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早期城址:聚落与社会——区域政体的形成”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山东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以及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山东省考古工作者以及中国考古网、中国文物报记者等近百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赵辉、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学海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主持,谢治秀局长、王巍所长、赵辉教授先后致辞。谢治秀局长在致辞中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言明城子崖遗址的再发掘,同时也是对大遗址保护的探索,同时提及山东省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即将实施的文化片区规划等举措。王巍所长回顾了山东地区史前考古发展的历史,认为山东城子崖遗址与河南仰韶遗址的发现共同构成了中国考古的发端,城子崖两段城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史前城址,为探讨史前文化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山东地区展开的聚落考古研究、区域性考古调查、多学科综合研究等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随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学海研究员做主题报告:《城子崖文化小区文明探源的几个问题》。张学海研究员是参加城子崖发掘的第一代人,他介绍了当年参加发掘的收获,并提出建议加强研究的方向:1. 城子崖聚落群的产生、演变、发展过程;2. 中心性聚落的发展变化;3. 城子崖聚落群典型中小聚落的研究;4. 城子崖中心群体墓葬的研究;5. 城子崖聚落群体社会性质的研究。
 
  会议分两个小组对不同地区早期城址所反映的区域政体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行讨论和比较研究,会议包括三大主题:(1)早期城址的发现与研究;(2)以城址为中心的区域聚落与社会的考古学研究;(3)跨区域的早期城址比较研究。
 
  第一组演讲题目如下:王守功:《山东地区史前考古的检讨》,许宏:《从城址林立到大都无城——中原腹地早期社会整合的聚落形态观察》,张弛:《大汶口——龙山与良渚大墓墓穴葬仪空间之比较》,王吉怀:《对早期城址的思考》,朱乃诚:《丹土城址出土玉器的文化传统》,刘延常:《山东省五莲县丹土大汶口、龙山文化城址》,袁广阔:《豫北鲁西地区龙山城址特征研究》,裴安平:《“区域聚落形态”批判》,张国硕:《早期城址城郭之制分析》,王青:《博爱县西金城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与研究》,高明奎:《鲁西南堌堆遗址的新收获:定陶十里铺北遗址的发掘》,靳桂云:《龙山文化农业与社会复杂化》,戴向明:《从龙山到二里头——中原早期国家的兴起》,孙周勇:《瓮城溯源——石峁遗址东门址与中国古代城防体系的滥觞》,方燕明:《禹州瓦店遗址龙山时期人骨和动物骨骼锶同位素测试结果的考古学观察》,张居中:《郑州商城植物遗存初步分析》。
 
  第二组演讲题目如下:李水城:《财富积累与社会复杂化》,王永波:《寿光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址的几点认识》,方辉:《聚落考古与区域人口研究——对汉代基层社会组织与聚落人口密度的思考》,易建平:《关于国家定义的重新认识》,陈杰:《良渚遗址群的都市化特征》,王立新:《关于“龙山时代”的概念》,李铭:《龙山文化与济南古城早期文化的发展》,方向明:《阶级社会下的统一信仰——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区域政体模式的探讨》,吴卫红:《安徽史前双城记:孙家城与垓下》,张海:《再论黄河流域的龙山时代》,王芬:《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的“权贵”形成——从大型墓葬出发》,王富强:《胶东龙山文化的新收获及初步认识》,栾丰实:《试论龙山文化遗址分布的区域差异》,邓聪:《史前山东玉器一些北方的因素》,夏正楷:《城子崖地区新石器文化分布的地貌背景》,孙波:《城子崖的发掘:龙山文化向岳石文化的过渡》。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考察了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考古工地、龙山文化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同时召开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监理组工作会议。
 
  闭幕式上山东大学栾丰实教授对研讨会从六大方面进行了学术总结:1. 龙山城址为主的新材料的研究。2. 其他新的发现。3. 从某个遗址入手,对早期城址展开综合性的研究。4. 国家起源和古代社会方面的研究。5. 环境和经济。6.其他方面。栾丰实教授还回顾了从城子崖遗址发现以来,指出山东地区考古工作正在由基础性研究转入对古代社会的综合研究,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了聚落考古、区域性调查、多学科合作研究等方法。
 
  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谈及了几点感想。1. 对考古学上的基本概念还需要认真讨论,如龙山时代、国家等概念。2. 如何将国外的考古学理论中国化还需认真对待,要与中国考古学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中深入理解。3. 山东地区考古工作在考古学文化序列、谱系建设上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随着新材料的增加,应该及时修正以往观点。4. 开展比较性研究,不仅要展开省内不同小区的比较研究,还要注意跨省的比较研究。5. 怎样运用古代文献。
 
  会议上学者们对龙山时代及早期区域政体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本站记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