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3日至24日由山东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联合主办的“东部沿海史前玉器与史前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博物馆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是配合《玉润东方—大汶口•龙山-良渚玉器文化展》而召开的史前玉器研究的高端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郭思克主持,山东省文物局周晓波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先生、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良渚博物院马东峰院长分别致辞。来自北京、安徽、浙江、南京、广东、山东以及香港、台湾等省市和地区的10余家考古文博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提交了会议论文,山东省内的青岛、临沂、五莲、临朐、兖州、新泰、寿光、滕州等各地市博物馆的40位代表也出席了开幕式与学术研讨会。
周晓波副局长致开幕词
会议以史前玉器研究与史前文明探源为中心,议题涵盖史前玉器造型及纹饰解读、制作工艺探讨、玉料分类研究、史前文化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研究员做了题为《龙山文化玉器三题》的报告,深入探讨了龙山文化玉钺、牙璋和牙璧,其中对山东牙璋所处的时代及扉牙变化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山东地区出土牙璋的年代在新砦期至二里头文化二期,是由中原地区传入的。
朱乃诚先生发言
台北故宫博物院邓淑苹研究员做了题为《解析海岱龙山玉器对上古宗教美术的卓越贡献》的精彩演讲,提出海岱龙山文化创造了阴阳二性神祖的观点,见解独到,发人深省,并对山东史前考古与玉文化研究提出了五点期望与殷切嘱托,感人至深。
邓淑苹先生发言
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做了题为《东亚最早的牙璋——山东龙山式牙璋初论》的报告,以其精彩的牙璋照片,再次提出山东是东亚地区牙璋最早起源地的观点。
邓聪先生发言
山东大学栾丰实教授做了题为《海岱地区史前玉器简论》的演讲,阐述了海岱地区玉器的发展历程,并对海岱地区自身的玉器因素做了深入剖析。
栾丰实教授发言
故宫博物院徐琳女士在会议上展示了部分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山东龙山文化玉器,并就藏品来源、玉料等方面的问题做了深入阐述,使大家能够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有关藏品。
徐琳女士发言
山东大学王青教授介绍了12件海岱地区商周墓葬出土的史前玉器,认为这些遗玉的性质应属于海岱地区的龙山和岳石文化,是史前东夷文化的孑遗。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永波研究员就玉圭、玉琮、玉璇玑三种史前玉礼器做了阐述,认为它们均起源于海岱地区。
王永波先生主持研讨会
良渚遗址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蒋卫东先生就良渚玉器典型的神人兽面像进行了新的解读,提出良渚玉器“神徽”造型与纹饰,反映了东亚地区早期稻作文明的信仰特征,是该地区“天人合一”理念最早的具象化表现,其中的兽面纹母体和原初形态是龙首纹。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明达研究员就龙首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卷曲形龙首纹应是为对“蚕”的模写。王明达先生还做了题为《谈谈东部沿海史前玉器相互传播的相关问题》的演讲。提出花厅墓地中大汶口文化遗存与良渚文化遗存共存的现象,可能反映的是结盟与联姻,并提请大家注意东部沿海的文化交流的具体路线与途径等问题。
王明达先生发言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先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先生、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张敬国先生、泰山研究院李继生先生的发言亦精彩纷呈。研讨会还邀请了山东大学王强、广东省博物馆曹芳芳、山东博物馆周婀娜等年轻学者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其中王强通过对实物的检测分析探索山东地区史前玉器的玉料来源与工艺问题,受到大家关注。
山东博物馆对本次会议进行了精心的组织,每位代表的学术演讲都有30至40分钟,能够畅谈对山东史前玉器研究的最新心得和细微的认识,讨论者也能够畅所欲言,引起了与会者与列会者的极大兴趣。这次学术会议的形式与学术效果是近年来召开的各种古代玉器与玉文化研讨会中不多见的。
24日下午,与会代表参观了“玉润东方—大汶口•龙山-良渚玉器文化展”,对该展览的展陈形式与文化内涵给与了一致的认可和较高的评价。山东大学栾丰实教授指出,此次展览最大限度的将山东出土的史前玉器集中展示,在山东博物馆的历史上尚属首次,非常难得,而大批量的引入外省玉器类文物来山东展出也是头一回,两地精美玉器的对比展示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配合此次玉器文化展的史前玉器专题研讨会也是首次举办,史无前例。这无疑翻开了山东博物馆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重要一页,把我国东部沿海史前玉器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尤其是对海岱地区史前玉器的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可谓一次圆满成功的盛会。